靖西三月风情点滴
在广西的德天大瀑布的近旁,有个鲜为人知的美丽的地方——靖西。
靖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距德天瀑布仅一百多公里,东接天等、大新县,南与越南高平省毗邻,西连那坡县,北界百色市、云南省富宁县,东北靠德保县,是祖国南部边陲重地。全县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有壮、汉、苗、回等12个民族,其中壮族占99.6%,有着壮民俗文化“活的博物馆”之美誉。靖西独有奇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峰丛林立,挺拔而独秀;峡谷众多,洞穴广布,暗河纵横,溪水纵横,蜿蜒而澄碧;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素有“山水小桂林,气候小昆明”之称,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理想圣地。靖西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兼美。
3 月的靖西,天气不冷不热,的确地有些类似昆明。沿途看到的风光,真的有几分像桂林山水。
很久没下雨,离这座桥不远处本来是著名的二郎瀑布,小河却已经断流,瀑布也只剩下一坡乱石。有山有水才成其为山水,山是骨,水是魂,缺少水,景色就少了灵气。
在还没有耕作的田野里,牛群在悠闲地吃着草。
旧州距靖西县城9公里,原为归顺州(今靖西)州治所在地,清顺治六年(1650年)为抵御外敌入侵,州址北迁今靖西县城。旧州是名扬四海的抗倭民族巾帼英雄“瓦氏夫人”的故乡。旧州的民俗是壮族的活化石,绣球街是典型的民俗之窗,旧州的绣球声名远播,是广西著名的“绣球之都”。旧州风光是靖西风光的缩影。
到旧州去的路上乌云笼罩,突然从云洞中露出少许亮光,撒向铺着塑料薄膜的田野,与远处喀斯特地貌的山丘,构成的这幅景象,倒很有几分特色。
这就是旧州的大门。
旧州里一条不长的街,依河而建,石板地面。
在街中的树下,一个中年人拉着二胡,一个老年妇女在依依呀呀的唱着,虽然听不懂唱的什么,估计可能是壮戏。那个老者听得十分专心,根本无视游人的到来,只有那个被抱着的小孩和他的母亲,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
满街都是坐在门口缝制绣球的女子。古老的街头,尽是鲜艳的布条、绸带和丝线,流光溢彩,黯淡的老街也因此亮丽起来了。女人拿着她们手中的针线,戏法一样变出无数手工细致的绣球和小鞋,颜色搭配得那么鲜艳,颜色本身又是那样的纯正和干净。大概这样的聪慧和灵巧,是与生俱来的吧。绣球是旧州的传统手工艺品,这里家家户户的妇女小孩都会制作绣球,她们都不躲在家里做活,在自家的门前缝着、绣着,这也许是在比一比谁家的姑娘媳妇的手更巧。
老年妇女的手中也不例外。
绣球是壮族青年男女求爱定情的信物,由12个瓣组成,这里的绣球瓣是由绸布制作的,然后在上面用手工刺绣,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大胆泼辣,刺绣图案信手拈来,简单但是很传神。走进一家制作绣球的作坊里,女工们在专心致志地制作。
墙上挂满了大大小上、五彩纷呈的绣球成品。
在一家私人作坊里,女主人拿出一个被称作绣球王的大绣球,供我们拍照。
靖西旧州古镇的自然风光被称为是“靖西的桂林山水”, 穿过绣球街,即步入画境:山水如镜、翠竹婆娑,桥头上携着数百年沧桑的文昌阁,也穿越时空渗入你心里。文昌阁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立于绿水之中,有一座小石桥与之相接。据说,这里还曾是古人吟风弄月、琴棋舒怀之处,如今虽然时过境迁,游人行至仍隐约可见其中的浪漫情怀。
这就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文昌阁。
在河边有不少洗衣的壮族妇女,她们与青山绿水一起构成一幅画卷。
村头的翠竹掩映着石桥。
未到旧州之前,从未想象过在远离大城市的大山深处,还有如此一片纯净而绝美的村镇所在,她是一个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并重的好地方。
鹅泉又名灵泉,位于靖西县城南6公里,鹅泉水四季不涸,水质清澈如镜,周围山峰如屏,景色优美,花草树木繁茂,植被丰富。鹅泉自古就有“鹅泉跃鲤三层浪”之说,明成化六年(1470)年,嘉靖皇帝得知此地山川灵秀,赐名“灵泉晚照”。 鹅泉是德天瀑布的源头,也是中南地区母亲河———珠江的源头之一。
古桥是鹅泉风景区的—个胜景,古桥建于清朝年间,桥长约60米,宽1.5米,全为石灰料石组成,是由15个石拱桥组成,长桥卧波,景色优美,气势壮观,鹅泉古桥为靖西县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古桥。
我们到鹅泉时,已近黄昏,归途中的水牛在水中追逐着落日。
河边的景色,仿佛是一幅幅油画。
渔舟在夕阳染红的河面上,捕捞着鹅河里著名的青竹鱼。
太阳下山了,劳作了一天的人和水牛们,从古桥上缓缓返回村中,好一幅美妙的田园风情!
离开靖西的那天早晨,两天来一直陪同的靖西影友,把我们带到了县城附近的大龙潭。起初,天上的乌云密布, 等了一会儿,太阳才欲露却羞地露了露脸,想来在光线好时,这里也会是很好的“桂林山水”。
此次到靖西正值天旱,许多美景没法看见,不过已经看到的风情也足以使人流连忘返。如有机会再到广西,一定不会忘了去寻找这次没能看见的靖西美景。
(转自蚂蜂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