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确正确测光

来源: gxphoto 2012-7-4 10:03:04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测光的意义
接连两期,我们介绍了相机的快门与光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自动测光系统。简言之,有了光圈和快门的相机,具有控制入光量的能力。可是到底要进来多少“光”,才不会 Under 或 Over 曝光标准呢?过去在电子摄影科技尚未起步的阶段,相机的光圈和快门端赖使用者手动调整,类似现今“M”全手动模式。摄影师要想获得准确的主体光线,必须使用手提的测光表,量测光线以期达到准确的曝光效果。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傻瓜相机、数码相机,甚至高阶的单眼相机皆以具有 CPU 运算能力的测光技术,应用在现代机身上,使其对焦更快,测光更准,操作也更人性化。

TTL测光
在规格表上常见的一个名词“TTL测光”?这是一种以经过镜头的测光方式(英文:Through The Lens)量测光线的方法,简称为TTL测光。这项技术发展于1964年,主要的目的是在取代测光表这一类需要外带的测光工具。在摄影时,使用者半按快门之后,激活 TTL 测光机制,光线先经过镜头的折射,进入机身内的测光感应器,这个有点类似今日 CCD 感光器的原件,会将光讯号转成电子讯号,交于 CPU 运算之后得出适当的光圈和快门值。TTL测光的最大好处就是,所测得的光量,就是标准底片曝光量,特别适用于习惯在镜头前加装滤境,或是使用大型蛇腹相机等,透过 TTL 就不需要再增减曝光补偿,直接按下快门拍照。

四大测光标准

大多数的数码相机或传统傻瓜相机,都会在规格表之中罗列以下这四种测光模式:

中央平均测光

最广为采用一种测光模式,也是相机厂商内定之测光模式之一。这个模式是考量到一般摄影者大多习惯将对焦部位置于画面中间,因此负责测光的感光原件,会根据来自画面中央某一比例的测光值,搭配另外一搜集画面中央以外的测光数据,经过 CPU 对数值加权平均之后的比例,取得到拍摄的建议测光数据。以 Nikon 系列的相机来说,其著名的中央重点测光模式,以中央部位占75%(范围依照各种相机厂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余占了25%逐渐延伸至边缘。在一般正常拍摄条件下,中央重点测光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测光模式,但是果画面主题不在中央或是逆光拍摄,中央重点测光就不适用了。

中央部分测光

这种模式不同于“中央平均测光”是对画面占大范围的平均区域((约为 3~12%)视相机厂牌不同而有所区别)进行测光。中央部分测光模式是适合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摄影人士的需求而设计的,可针对一些特殊的恶劣的拍摄环境应用之,能更加确保算出画面中主要表现对象部分所需要的曝光量。应用范围包括:舞台、逆光等场景中这种模式最为合适,不过由于区域测光(矩阵测光)模式的兴起,这种模式现在已经较少于相机中出现了。

点测光(SPOT)

为了克服中央平均测光的不足之处,厂商研发出此种点(SPOT)测光模式(1~3%),来避免逆光状态下对主体测光的影响;点测光的范围是以观景窗中央的一极小范围区域作为曝光基准点,根据这个区域测得的光线,作为曝光数据。这是一种相当准确的测光方式,但对于新手来说,怎样去区别一个测光点,变成了一个需要学习的技巧,错误的测光点所拍出来的画面不是Under 就是 Over,造成严重的曝光误差。由于点测光技巧,还可以用在日益盛行的数码相机“Macro 微距拍摄”上,因此初学者必须尽力学好这种测光方式,初步可以选则主景中的中间调来作为测光基准点。

区域测光(或称评价测光)

这种测光方式属于近代新开发的技术,约在 15 年前 Nikon 率先开发这种独特的区域测光功能,其余中央重点测光之最大不同点,便是它将画面区域成数个区域,各自独立运算后再统合整理,取得一个完整曝光值。早期的 Nikon 机种将测光区域区域成八大块,各自独立运算每个测光区所得的数值,并由相机内建的数据库来作曝光值的统合与判断。剔除画面中的边界值,例如OVER的部位,所求得的曝光值,不但具有准确的效果,连带着带动新一代相机自动化之发展。目前,Nikon 不管是传统相机或是数码相机多配备有 256区域区域测光功能,其它厂牌如: Canon、Minolta 也有类似的设计,不过相机内建之数据库与处理能力不同罢了。也就是说,区域测光的准确性,不仅在于所属的硬件能力,还在于背后的数据库大小与辨别能力。过去,Nikon 为求曝光准确度,在构建数据库时拍摄了近万张照片后,分析归纳其曝光数值,作为数据库判断的依据。经过使用者的验证,这种模式适合用于拍摄风景、团体照片等,实际上也是众多业余,甚至是专业摄影师于平时使用得最多的一种模式,特别是在拍摄顺光、前侧光,或者大面积亮度均匀的场景时最为有效。
一般民用的便携数码相机已经相当傻瓜化了,但傻瓜化并不表示按快门就可以。很多使用者都反应,经常照出人物不是很暗就是很亮的照片,结果表情都浪费了!实际上,这都是因为测光不正确的原因。虽然自动相机或手动相机的P档都可以自动完成相机的设置,但测光的错误绝对不是相机的问题。

测光是相机拍照前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了保证照片能正确曝光,正确的测光是根本保障。测光的目的是计算拍摄画面所需要的曝光量,并由此来决定光圈与快门的组合。但由于并不是每张照片都是风景照,有时候我们只需要保证画面中某一区域或物体的曝光是准确的就可以了,因此我们需要更复杂的测光模式。错误的测光可能会导致拍摄出的照片曝光过度或曝光不足,直接的结果就是照片白得看不到或黑得看不到物体。
3399373293736094247.jpg
这样的照片大家是不是都照出来过呢(典型的测光失误) 在照相机没有自动测光功能之前,一般光圈快门的组合多凭经验判断。用一位职业摄影师的话讲就是“蒙”,当然,高手对光线有着比较准确的判断,“蒙”起来也八九不离十。而需要精确掌控曝光时,则需要使用测光表来计算需要的光圈快门组合了。而目前,不仅数码相机装备有测光装置,胶片相机也同样装有测光装置,因此非闪光环境的测光就可以交给相机来进行了。
3399373293736094249.jpg
3399373293736094250.jpg
可能有的人要说,我们使用傻瓜相机,没有、也不需要那些专业的功能。其实这是一个错误概念,目前的多数数码相机虽然都可以直接使用P挡或场景模式进行拍照,但翻翻菜单就会发现,它们都拥有测光方式这个选项,因为相机只有在被指定了测光方式后才能“傻瓜化”地自动计算光圈快门组合。因此设置测光方式就好像取景构图一样,需要使用者自己来完成。
3399373293736094251.jpg
S9600的背面直接提供了测光的切换开关
目前的数码相机产品基本都具有多种测光方式,比较基本的两种为中心测光和平均测光。另外,包括重点测光,分区测光等,也都是比较常见的测光方式。那么我们日常使用数码相机时,到底哪些不漂亮的照片是由于没有用对测光方式而造成的呢?看过下面的介绍,相信大家就会清楚得多了。
正如前面所说,测光是为了决定曝光量,但由于拍摄场景的不同,有时我们需要画面中的某个目标或区域能得到更加准确的曝光,而其他的非主要或背景区域的曝光则不那么重要,这时就需要选择不同的测光了。通过选择不同的测光方式,我们可以控制只对某些位置的物体进行正确曝光。下面我们先看选择错误曝光模式导致的失败照片。(从下面样片可以看出,当对人物测光时,窗外的景色全都过曝,只剩下一片白;而当对整个画面测光时,为了照顾窗外的强光,人物会变得欠曝,照出这样的照片恐怕要挨揍的!)。
3846074081774747268.jpg 3846074081774747269.jpg
逆光环境下 左侧为点测光 右侧为平均测光
目前的相机测光主要包括两种方式,分别是内测光和外测光。其中外测光方式,测光元件与镜头的光路是各自独立的,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而内测光方式通过镜头来进行测光,即所谓TTL(Through The Lens)测光,与摄影条件一致,在更换相镜头或摄影距离变化、加滤色镜时均能进行自动校正。由于其测光目标与实际成像一致度高,而且能适合更换镜头的变化,因此目前的单反相机都使用这种方式。就目前的数码相机来说,使用外测光方式的只有消费类DC,而使用内测光的则是消费类DC与DSLR均有。
3846074081774747270.jpg
富士S9600采用了外测光方式
除了这两种测光方式外,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测光模式被不断开发出来,精度也越来越高,例如尼康DSLR的点测光能够准确对中心2%面积内的光线进行分析。目前主要的测光模式包括:点测光、中央部分测光、中央权重测光、平均测光、多分区测光等。
点测光:测光元件仅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适合瞄准大场景中的某一小面积的目标。该测光方式适合拍摄“到此一游”时,可以先以人物的脸部为中心半按住快门测光对焦,然后构图拍照。
中央部分测光模式:相当于点测光的范围的拓展,这种模式是对画面中心处约占画面12%的范围进行测光。这种模式适合拍摄目标集中在中央区域的照片,例如合影,雕塑或建筑物等。
3846074081774747271.jpg 3846074081774747272.jpg
左侧为尼康D80,右侧为D200。尼康在测光方面的技术实力很强 中央权重测光模式:这种模式下,相机会同时兼顾中央与整个照片的光线条件。在决定曝光量时,会以一定的权重值来优先计算中央区域的曝光值,之后,会根据周边的光线强度来适当调整之前计算的曝光值,以求照片曝光的一致。这种模式下拍出的照片主题的曝光不是最准确的,但整张照片中的主题和背景会比较自然。
平均测光模式:它测量整个画面的平均光亮度,适合于画面光强差别不大的情况,尤其适合拍摄风景照片。
158470411891951754.jpg
佳能的评价测光是性能相当突出的多区测光模式 多区测光模式:这是目前比较先进的一种测光模式,它对画面分区域由独立的测光元件进行测光,由照相机内部的微处理器核对存储的资料库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求得合适的曝光量,曝光正确率高。由于能应对光线条件复杂的场景,这种模式很适合逆光摄影或景物反差很大的场景,得到的照片一般无需人工校正。
很多傻瓜相机的使用者都没有调整过测光方式,因此经常会有一些很好的景色都因为测光不正确而又不会分析、设置,导致最终只能留下遗憾。如果将使用测光模式的规律简单总结就是按照画面中重点目标的位置与大小按:全部,大面积,小面积分别对应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以及点测光。
3842133432100763424.jpg 3842133432100763425.jpg 3842133432100763428.jpg
左起分别适用平均、中央重点、点测光模式

测光的模式很多,但基本各个品牌都会设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模式:评价测光、中央重点测光以及点测光。有些品牌会采用一些其他名称,下面我们整理了几个品牌的测光模式,并给大家解释。

佳能:采用评价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以及点测光。其中评价测光是一种分区综合测光,它是将画面分成若干区,对各区同时测光后,由计量电路进行综合。比较起来,这种方式的测光精度更高一些。

尼康:采用256分区矩阵测光,这种测光方式实际就是一种分区综合测光,由于采用了256个分区,因此其测光的精度相当高。另外,尼康分区测光还会探测该分区的距离,综合距离判断分区后,尼康的测光系统选择的曝光相当准确。

索尼:采用多重测光,中央偏重重点测光以及定点点测光。其中多重测光为分区综合测光方式,具有相当高的精确度。

奥林巴斯:采用数码iESP测光,点测光以及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奥林巴斯的数码iESP测光代表Intelligent Electro Selective Pattern(智能电子选择模式),实际上也是一种分区,测量整个画面的光线强度分布, 然后根据内部储存的参考数据来判断,在光比不是很大的场景下,多数奥林巴斯用户都采用ESP测光的模式。

富士:采用256分区测光,点测光。富士数码相机的输出表现相当不错,除了在CCD以及镜头方面的优势外,智能度非常高的测光系统也功不可没。富士预存的参考数据库相当全面,对场景判断相当准确。

柯达:采用多点测光,中央重点测光以及中心点测光。实际上,我们可以将柯达的多点测光理解为一种分区测光,这种模式下,相机同样在画面中的多个位置同时测光,并比对参考值,而后判断分析,得到曝光值。

小结:数码相机的测光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后才能从中体会出一定的规律。对于目前使用全自动档拍摄照片的数码相机用户来说,如果拍摄到的照片中人物过黑或者过白,那么不妨检查一下测光模式,你的创作水平很可能会因此而又提升一步。相信大家都熟练掌握测光模式的选择规律和使用技巧后,使用者们所拍出的照片还会更加漂亮。

一、3D彩色矩阵测光系统
说到D70曝光不能不先谈谈它的测光系统,特别是它的3D彩色矩阵测光系统。D70的3D彩色矩阵测光系统同F5和D1系列、D2H是一样的。这次
尼康公司把专业旗舰产品的专有技术下放到入门级相机有其革命性意义。可以预见D100的升级版没有理由不采用3D彩色矩阵测光系统,只是使用第1代还是刚刚发布的第2代还有存疑。
3D彩色矩阵测光系统按我的理解好像也是一个“伪彩色”测光,它最终还是把彩色信息转化成了灰度值。不知我理解的对吗?这一条其实也不重要,对于指导实际拍摄没什么用处,暂且存疑。但这个测光系统的准确率得到了国外
尼康用户的一致推崇。
台湾摄影家手札、国内一些刊物的评测结果好像这个测光系统并没有太大优势,其实他们这里都存有一个误区。首先实验设计有问题,他们不知道各种测光系统80%的情况下都是相同的,90%的情况下各种分区测光也是相同的,而3D彩色矩阵测光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测光准确率,而不能单纯看成提高测光准确性,也就是说别人最高90%的场景测光准确,而3D测光是95%的场景下是正确的。用最普通的场景来测试各个分区测光系统的准确性,结果应该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实验设计思想之大谬。
其次,
尼康公司的矩阵测光系统有一个共同的趋势,那就是在场景反差超过胶片曝光宽容度的情况下(一般是6档左右,也有人认为只有5档),测光系统有欠曝保护高光细节的趋向。所以,如果你的拍摄场景反差过大,比如8档EV的水平,按照矩阵测光得到的片子肯定整体欠曝了。F5上矩阵测光是如此,D70上也是如此,超过6档的反差,肯定要欠曝。这只是体现了尼康公司的设计思路,保护高光,所以这个时候的欠曝是正常现象。作为一个摄影师只要掌握这条规律,使用各种手段扬长避短就可以了。
现在咱们言归正传,谈谈D70的3D彩色矩阵测光系统的使用。首先说明,3D测色矩阵测光系统使用取景器里的1005像素CCD感光器来收集信息。这块感光器只覆盖了D70取景器的80%(F5的情况不祥,好象是100%)。也就是说,在画面边缘,矩阵测光系统没有感知到光线变化。最后测光系统会把CCD采集的信息与储存的几万张照片信息作比较给出恰当的曝光值。
红框内是矩阵测光系统CCD覆盖区域
其次,D70测光系统依据4个关键因素来判断曝光值
1 画面整体亮度
2 画面反差
3 焦点亮度
4 对焦距离
在这里面最关键的是第2条,整体画面的反差。这个测光系统非常智能,它把整个测光区域分为上下两半,上半部分如果比较明亮,它会自动认为这是天空,如果下半部分有物体在焦点上,它会认为是要拍摄以物体为主以天空作背景照片,从而忽略天空在画面曝光中的重要性。而且如果你是逆光摄影,只要主体还在对焦区,它在大部分情况下(画面反差没有超出动态范围,主体大于画面1/3)也会根据画面反差自动判别出来,给出比较合适的曝光值。当画面反差超出动态范围的时候,矩阵测光系统倾向于保护高光细节,而使整体画面欠曝。因为在数码摄影中,高光过曝后后期无法挽回,而暗部欠曝仍可以挽回(代价是暗部噪音显著增加)。
当画面整体亮度非常昏暗的时候,中心区域的加权值最大,测光系统会认为这个地方最重要。当整体画面非常明亮的时候,它要不就取各处平均值要不就取各处测光的最小值。如果画面各处反差极低,矩阵测光系统将只取中间区域的测光值而不管整体画面亮度。如果画面反差很大,主体不在中间,主体甚至整个画面都很可能欠曝。如果画面反差很大,而主体在中间,但没有超过画面1/3大,主体也肯定欠曝。因为这个时候测光系统会平均各处测光值,主体由于没有足够大小所以不足以影响平均值。
通观网上各家D70评测,都一致对D70的3D彩色矩阵测光系统赞誉有加。当然也有人指出,
尼康公司处于保护高光的目的,把它所有的DSLR矩阵测光系统都调整为欠曝倾向。但是即使有欠曝倾向也是一致性非常强的,也就是说都曝光补偿+0.3-0.7EV将得到正确的曝光。按说矩阵测光系统在厂家开发时已经进行了各种补偿,用户不应该自行补偿,但考虑到数码摄影的特殊性(保护高光,以免后期处理难于挽救),尼康公司在曝光考虑上倾向于更保守一些,所以用户自行补偿也说得过去。
二、中央重点平均测光
中央重点测光是一种很成熟的,相对比较“老派”的测光方式,但很多职业摄影师仍然长期坚持使用。因为在他们职业培训的年代只有这种相对先进的测光模式,并且在大量的摄影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直到今天他们仍然对矩阵、分区测光存有疑虑,相信自己积累起来的基于中央重点测光的经验。这个只是个人习惯而已,应当受到尊重。D70的中央重点平均测光,跟其他相机大同小异。这里指出一点,这个中央重点测光区域在D70上是可以通过菜单调节大小的。调节范围从6mm, 8mm(默认), 10mm, 12mm可选。其中默认8mm区域比中央测光圈要稍小一点。一般选择默认8mm即可,改变中央测光区大小的情况并不常见。这种测光系统的特点是测光值的75%权重分配给了中央区,另外25%分配给了其它区域。使用这种测光系统必须遵循“白加黑减”的补偿原则,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
中央测光区比中央测光圈实际上要小一些。
三、点测光
点测光也是一种常见的测光模式。这种测光模式对于广大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看上去很高档,用起来很潇洒,出来照片很沮丧。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多数人不知道应该点测哪里,是否需要补偿,补偿多少?它需要不断地摸索各种情况下的、不同拍摄主体之间的关系。必须深刻领会这里面的奥秘,积累丰富的经验。所以我不推荐一般爱好者特别是摄影初哥使用这种测光模式。
D70的点测光是与取景器里的5个对焦点联动的。那5个对焦点就是点测光区域。点测光范围是以对焦框为中心,比对焦框面积再大50%的区域,也就是整个画面的1%。如果你在菜单自选功能第3项“AF区域模式”中选择了“动态对焦区域”而不是单点对焦,在连续对焦模式如果被摄主体从一个对焦框移动到另一个对焦框,点测光感应器会自动移动到相应的对焦框。非常棒!但是如果你选择了“最近主体优先”方式的对焦,点测光感应器将一直固定在中央对焦框!这点要引起注意,避免测光失误。
点测光分布情况
四、D70测、曝光特性
1 D70更像彩色反转片:一方面相对彩色负片很小的曝光宽容度,需要精确曝光。另一方面宁欠勿过。彩色反转片欠曝宽容度大,而且有时候反转片欠曝会呈现一种意料外的浓郁色彩。D70欠爆主要考虑的是后期加工的可能性,因为RGB值一旦达到255,255,255,就不可挽回了。
2 D70彩色矩阵系统倾向于欠曝,我们可以在相机内预置自定义反差曲线,用以调整画面色调反差。也可以在后期通过Photoshop的curve工具来做简单调节就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曝光准确的基础上)。由于D70采用12位NEF文件,允许我们进行深度后期加工而不用付出很大的像质代价,我们又有强大的工具可以灵活控制曝光特性,这就是数码单反的一大优势。
3 避免使用任何“情景自动曝光模式”(自动、人像、风景、夜景、夜景人像、运动、微距这7种曝光模式)。这些曝光模式取消了用户对测光模式的选择,只允许你使用3D彩色矩阵测光模式,并且关闭曝光补偿功能,使你永远也不能按自己的意志来控制相机。更糟糕的是,在这种自动模式下菜单内的“优化影像”部分被整体屏蔽,把D70真正变成了“口袋小DC”。
4 D70机内有很好的指导曝光的工具:直方图和高光显示。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两个工具确保曝光准确。直方图的解读将在以后讨论。这里说一下高光显示。D70的高光显示与D1系列不同,D1系列高光数值到255,255,255时,相应区域才会闪烁,而D70在接近255,255,255时相应区域就已经闪烁,但具体多少数值高光区域就开始闪烁目前还不知道。通过这一改进也说明
尼康公司非常关注高光过曝的情况发生,想尽办法防止画面中高光区域被洗白。
五、直方图的解读
D70的机背直方图显示不同于Photoshop。D70直方图显示的是亮度通道,水平轴用0(纯黑)到255(纯白)的灰度值来表示,左侧是纯黑色(亮度为0),右侧是纯白色(亮度为255)。纵轴表示像素多少,也就是有多少像素堆积在特定的灰度值上。Photoshop的直方图则是RGB图,显示RGB通道。所以两者图形是不一样的。
D70直方图的显示:
1 直方图右侧像素溢出,左侧无像素。
提示:a 曝光过度,应减少曝光量。b 画面失去高光细节,后期无法挽回。摄影师应该避免此类情况出现,除非画面里有纯白的物体。
2 直方图左侧像素溢出,右侧无像素。
提示:a 曝光不足,应增加曝光量。b 画面失去暗部层次,溢出部分如使用NEF格式后期不保证能完全挽回。JPEG格式下基本上不能挽回。
3 像素两边溢出。
提示:画面反差超出动态范围。如果是逆光人像或其他近距离高反差主体,可以使用闪光灯平衡补光。如果是风景照,请使用中灰渐变镜。有时候高亮度画面同时出现黑白两色也可以出现这样的图形,这种情况下可以判定为正常。
4 像素堆积成很窄的尖峰。
提示: 拍摄了灰板或整个画面是纯色的。或者是整个画面极低反差。如果极窄的尖峰在最左侧或最右侧的格子里,分别说明欠曝和过曝。如果是画面极低反差造成的情况,可以在后期用photoshop的curve工具调整。
5 像素从左到右均匀分布在整个直方图内。
提示:整个画面极高反差。解决方法: a 改变拍摄角度,避免照度强烈变化。 b 使用闪光灯等手段给暗部补光。
6 任何左右两侧没有溢出,中间有波峰波底的图形。
提示:正常曝光。如果画面中出现纯黑色或纯白色,或极暗淡的背景,左右分别溢出可以理解。尽量不要曝光过度,而使像素从右侧溢出。在保证右侧不溢出的情况下,鼓励尽量使波峰向右色移动。这样保证了在不高光洗白的条件下充分曝光,以减少D70产生的噪音。当然,曝光从来都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故意欠曝的,也有故意稍稍过曝的。大家还是自己多实践,总结经验,理解并利用好直方图,更灵活的指导我们曝光。
六、复杂情况下的一些测光技巧
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已经超出了D70这个特定相机的测光范畴,而是讲普遍意义上测光的一些小诀窍。这样可以使很多摄影入门者可以更快地找到准确曝光的捷径。
1 别忘了蓝天。拍摄朝阳、夕阳、晴天雪景下的风景、华灯初上的黄昏夜景、黄昏月升,用中央重点或矩阵测光读取天空的数值,按照它曝光,你将会有惊喜地发现!拍摄朝阳、夕阳最大的苦恼就是太阳在画面里起到很强的干扰作用,从而使画面曝光不足。这个时候把镜头对准太阳旁边,画面里不包括太阳,读取数值,就是它!你的曝光正确了。雪景下如果是用常规中央重点曝光经常是白雪变灰雪,没问题,读取蓝天数值,你又可以轻松搞定烦恼的曝光补偿。但此法有禁忌:阴天。别去读取阴天的天空,那样你会死得很惨。
2 时时看看绿草绿树。遇到森林里的瀑布,遇到阴天下的田野。中央重点测光方式把整个画面框住绿色植物,读取数值,然后做-2/3档(普通绿色)到-1.3档(暗绿)的补偿,那就是正确的曝光值。
3 伸出你的手掌,那是你的肉灰板。当你拿不准曝光值的时候,在同等光线条件下,伸出手掌,把手掌充满整个画面或接近充满整个画面,用中央重点测光读取数据,然后作+2/3档补偿(胶片机),D70很多时候可能要做到+1档补偿,那就是你的曝光数据。
4 数码摄影遵循的总原则应该是:人像不要欠曝,风景不要过曝。人像摄影时,观众的眼睛对画面通透性要求高,对噪音容忍度低,对背景曝光不很关注。这个时候要求人物主体脸上光滑不要有杂质,稍稍过曝一点点有助于消除脸上斑点。即使过曝需要后期调节,只要面部没有高光洗白,减曝光不会增加面部噪音。风景摄影强调影调层次,对画面整体噪音容忍度稍高,所以只要前期没有高光洗白,后期通过调整修改能够得到层次丰富、颜色鲜艳、噪音适度的风景照。
七、直方图及曝光实例
(以下所有图片都是原图未作任何修改。)
1 这是灰板的直方图。因为直方图的中性灰定位于13%的灰度值,而灰板则是18%的灰度值,所以这条窄峰会在中线稍稍偏左一点。
2 这是黑白两色各占50%情况下3D彩色矩阵测光的表现。可以看出D70确有保护高光的倾向。我分别测试了上下、左右黑白颠倒的结果,直方图和测光值是一样。
3 由于我没有标准色板。拿儿子的魔方大略试验了一下。确如想象,直方图呈现出多尖峰排列。
4 这是典型的画面反差超过CCD动态范围的直方图。
6 今天早上去拍日出,拿几张样片来探讨。这一张(套头),按照朝阳旁边天空读数,整个画面完美曝光。
7 日出后,按照矩阵测光拍摄(第1张),高反射的沙滩和高亮天空使矩阵测光不准确,改用中心重点测光(第2张),测量沙滩后+2/3档后,整个画面曝光完美。拍摄后经检查EXIF信息,矩阵测光欠曝了1档。
8 3D彩色矩阵测光在侧光、顺光、阴天条件下,光比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基本上都有完美表现。日出后的沙子被照射成了温暖的黄色,表现的很好。
9 在侧光下,同时出现黑白物体的时候,表现也不错。尽管还有后期调节的必要。
10 在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如这一张,背景是白色,前景有大面积的黑色衣服,还有绿色和红色,矩阵测光(第1张)稍稍欠一点点。改用中央重点(第2张)测量绿色,作-1档的补偿,结果更接近完美(个人口味).


向你介绍拍摄逆光人像的4种方法 (转贴)


在我们使用傻瓜相机时经常会被告知,不要逆光进行拍摄人像,
因为愚蠢的傻瓜相机会把人的脸搞得一团黑。然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已经不是那么弱智的傻瓜机了,有了各种各样的手动功能,我们可以轻易的拍摄出很好的逆光人像。那种人的脸部轮廓有一圈金光的照片可是人人都喜欢的!
下面介绍的方法有一个评分标准,5份最高,0分最低。
通用性:指的这个方法是不是在大多数dc上都可以用,5分代表基本上都可以用,0分代表基本上都不可以用。
难度:指的是运用的难度高下,5分代表很容易使用得当,0分代表极其难以掌握。
效果: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话画面效果的好坏,5分代表效果很好,0分代表效果很差。 第一种方法:曝光补偿法
通用性:5分 难度:3分 效果:2分。
使用曝光补偿的方法拍摄逆光人像可以说是最常用的手法。虽然很多人指出其对dc(曝光宽容度低)并不太适合,在fc也不如2次测光。但是由于大多数的傻瓜或者半傻瓜dc并没有太多的手动功能,在背景和主体反差不是太大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应用的。这里所说的难度大,是说判断何时可以运用何时不可以运用的难度,从操作来讲,当然是毫无难度的。对于曝光补偿法来拍摄逆光人像,第一个难点在于拍摄的时候对环境光线的判断。背景和主题光亮程度相差太大的时候,是不可以使用这个办法的,不然难免出现主体和背景不可兼顾的情况。
它的原理是:由于多区测光的大锅饭主义会造成主体偏暗,所以加曝光补偿来增加主体亮度。
具体的应用方法是:在使用多区测光的条件下,使用光圈快门优先或者程序曝光,在+1.0EV,+0.7EV,+0.3EV各拍摄一张,择其优者保存。有EB的则更好,可以全自动的进行。假如使用+1.0EV的时候人的脸部还是太暗,那看来曝光补偿就不适合了,因为再加下去,背景必然会超出DC的宽容度,一片白花花的。使用曝光补偿法拍摄逆光人像,要充分考虑人物的衣服颜色以及头发占画面的比例。下面我们借用生活区的一副作品说明问题。这个照片图一因为是逆光,所以照片的拍摄者加了+1.0ev。然而他却忘记了考虑深色衣服和头发的影响,事实上,多区测光模式中,占据了画面40%的深色衣服和头发已经平衡了背景过亮对策光造成的影响。所以加EV可就是多此一举了。这个时候请参考直方图来进行曝光判断。 ?
第二种方法:点测脸部法
通用性:4分 难度:5分 效果:3分
点测脸部从本质上讲,和曝光补偿法是没有大的区别的。也就是通过对自动测光的改进修正来获取希望的曝光。它比曝光补偿法简单,也不用拍摄多张比较。也避免了图一情况下误判的可能性;缺点是在背景和主体反差太大的情况下依然不可能两全。
它的原理是:照片中大家最关心的是人物的脸部,只要人物脸部曝光合适,其它部分稍微差一点也就无所谓了。而黄种人的皮肤的反射率又是相当接近于18%的。
具体的应用方法是:使用点测光,对着人物脸部进行测光,然后拍摄。
这个方法使用中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人的肤色。白种黄种人问题都不大。假如拍摄的是黑种人~~~那难免曝光过度。还有就是在某些点测区域极小的机器上,假如人的脸部有阴影或者头发披散,也会影响到曝光的准确性。
总之点测光的方法非常简单,是一般运用中最好的办法。 第三种方法: 反光板法
使用反光板是补光方法的一种,用于拍摄逆光人像是非常合适的。而且由于布光位置的多变,我们还可以取得很多的附加效果。比如说,最常用的底部反光板,就是利用底灯可以取出人物眼袋、黑眼圈的原理,在增加良度的同时,美化人物的外表。
它的原理是:用反光板反射环境光线到人物脸上,增加人物脸部亮度,缩小背景和主体光亮度对比,来获取理想的照片。
具体的应用方法是:使用多区测光,在人物脚的位置放置反光板,将反光打在人的脸上,然后拍摄。
放在脚的位置的道理前面已经说过,我这里要讲的是反光板的两面的不同应用。基本上金色一面可以获取暖光的作用(色温高),人物的脸部会比较温暖润滑;而银色一面可以获取冷光的效果(色温低),人物脸部会孤寒挺拔。一般的应用中,应该以金色一面为主。
这个方法也有问题,一是反光板不便于携带,折叠起来还是很大;二是要有人帮忙拿反光板,这个可不是那么容易找的;第三是反光板用的太过会使照片产生虚假感。但无论如何,这种方法比前两种的效果是要好的太多了。 
第四种方法:闪光法
通用性:4分 难度:2分 效果:4分
很多人以为闪光灯是光线不足的时候,比方说晚上才使用的,其实这个概念是大大的错误的。
它的原理是:用闪光灯增加主体亮度,缩小背景和主体光亮度对比,来获取理想的照片。
使用闪光补光的方法进行拍摄是难度比较大的。一是闪光灯太硬会破坏现场光感,使照片很假;二是闪光灯限制了光圈的运用;三是闪光灯毕竟携带不变。
闪光补光有很多种方法,我一一分开介绍:
方法一:使用内置闪光灯,或者外置机位闪光。先使用自动档对背景测光确定EV;然后调到手动档,用闪光指数/2/拍摄距离/确定光圈,用倒易率确定快门速度。进行拍摄。
打个比方,闪光灯指数是12,拍摄距离3米,对背景测光的结果是F4.0,1/250,则最后确定的光圈就是12/2/3=F2.0,快门速度根据倒易率计算出为1/1000。(镜间快门使用,帘幕快门请考虑同步速度)之所以要在通常的指数上减小光圈,是为了是主体和背景的光比保持在可以接受的限度,免得出现很假的情况。
方法二:使用内置闪光灯,或者外置机位闪光,但是上面加一层纱布。先使用自动档对背景测光确定EV;然后调到手动档,用闪光指数/拍摄距离/确定光圈,用倒易率确定快门速度。进行拍摄。
这个方法同样是为了柔和光线,减小光比。和方法一相比效果要好一点。
方法三:使用手柄外置闪灯,在侧位补光。先使用自动档对背景测光确定EV;然后调到手动档,用闪光指数/2/闪光灯和主体距离/确定光圈,用倒易率确定快门速度。进行拍摄。
打个比方,闪光灯指数是24,闪光灯和拍摄主体距离6,对背景测光的结果是F4.0,1/250,则最后确定的光圈就是24/2/6=F2.0,快门速度根据倒易率计算出为1/1000。(镜间快门使用,帘幕快门请考虑同步速度)

逆光拍摄应该注意什么


你想寻找摄影机会吗?除了那些能产生迷人影像的白天之外,你可能偶尔会听说一些摄影师利用日落的余辉或日出前的霞光拍摄--大约有30分钟的时间,可有多少时候你听到关于摄影师利用另外9到10个小时去拍摄神奇的室外夜景呢?这真是个遗憾,缺乏想象力将是从事摄影师工作最致命的弱点。
  对于夜景摄影,每一次拍摄都需要周密的策划,因为通常直到底片冲洗出来之后,我们才会看到拍摄结果,所以我们不得不事先构思要拍摄的照片,然后设计一种达到这个目的的拍摄方案。想一想,要是我们把相机快门打开10个钟头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假如给前景足够的照明,而使天空中的余辉保留原有的光线效果,眼前的景象又会怎样呢?
  
器材
  一付结实的三脚架是首要的。我使用曼富图三脚架,另外把一个勘探用的三脚架修改了一下做摄影用。快门线也是必须的,而且别忘了带闪光灯,我认为那种小型神光牌闪光灯很棒,它使用两节5号电池(与我的相机和电子闪光灯里用的一样),放在口袋里或摄影包里很方便。此外,还有一件随时会用得上的东西是笔记本,可以用它记录你所经历的一切。
  磁性指南针很有用,因为假如你想拍到星星绕着北极或南极运行的整个轨迹,指南针会便于你在天黑之前设计好你的照片。
  我用聚光灯或电子闪光灯照明被摄体,至于选择哪一种,则根据被摄体的体积大小来决定。
  我的大多数夜景照片是用广角镜头拍摄的--35毫米相机配24毫米镜头,6×6厘米画幅相机配40毫米镜头,偶尔,我也会用35毫米相机配50毫米镜头,6×6厘米画幅相机配80毫米或150毫米镜头。
  
胶片
  胶片的选择随个人的喜好而定,短时间曝光使用通常用的胶片就可以了,对于长时间曝光,也许可以试着用一些其它类型的胶片。
  我所有的夜景照片都是使用日光型反转片拍摄的,对于这种胶片来说,使用电子闪光灯可以达到很好的色彩还原,而使用聚光灯会有一些偏黄,对于我的许多拍摄主体来说,这不是个问题--石头不会在意这种偏色。不过,有时我也在聚光灯前加一块浅蓝色的明胶片。这样可以使闪光更接近于白光,不过会损失约1/3级的光量。不妨一试
  余辉:太阳刚落山的时候,夕阳余辉看上去并不怎么壮观,但是它的美丽与辉煌会逐渐展现出来。随后它会迅速消失在黑暗之中,此时拍的照片几乎没有阴影(天空的大部分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灯箱),并且显现出一种暖色调(因为天空此时通常是桔红色的)。   也许一个不算太长的望远镜头此时会很有用。这样,可以把更多的灿烂余辉纳入镜头,同时可以使黑色的天空少一些。前景中的物体可以拍成剪影或用人造光照亮。如果你决定照亮前景,那么动作一定要快,这样背景中的余辉才不会曝光过度。以上这些建议同样适于拍摄落日。
  照亮前景:如果你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照亮前景,不妨试一下二次曝光。把相机放在一个结实的三脚架上,第一次按照夕阳正确曝光,当晚上天足够黑之后,打开相机定时曝光,同时用聚光灯照亮主体直到足够为止。两次曝光之间,在进行第二次曝光时,当你把快门速度调到B门时,一定要小心,不要移动相机。
  月光:月亮从圆到缺的每一刻你都可以很容易地拍到照片。满月照亮大地之时,我使用ISO 100的胶片、f/4、15-60分钟曝光。(此时月亮是作为主要光源,而不是构图的一部分)。   注意相机的放置方向,月亮有可能在曝光过程中移到相机前方,这样极不利于拍摄,所以需要使用遮光罩。如果月光直接射入镜头,将会造成光斑。
  月光,加上闪光灯或聚光灯,同样也能被用来控制前景与背景之间的反差。如果你用人造光照亮前景物体,并且曝光正确,底片的背景(仅被月光照亮)密度将随着曝光时间的长短而变化。
  月光也可以作为光源,在某些情况下,人们不会怀疑照片是在晚上拍的。月光是太阳照在月球表面上的反光,它与正午时的光线颜色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区别细小。
  人们常看到后来加上一轮明月的风景照,你也可以加上不止一个月亮来阐明月亮是怎样升起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用多次曝光技术拍摄画面的基本组成部分或前景。它可以是一块崖石,要使它曝光不足,大约使用比日落时低一挡的光圈。天黑之后,把相机装在三脚架上,给画面再加上月亮。注意仔细确定好月亮的位置,这样不致于使月亮落在某一前景细节上端。要把多个月亮纳入一张底片,曝光必须至少要以2 1/4分钟为间隔,否则月亮会重叠在一起。我发现5-6分钟是最佳的曝光间隔。满月之时,我用f/8、1/125秒(ISO 100)拍摄,每6分钟为影像加一个月亮。
  星迹:我拍的另一种夜景照片是用人造光照亮前景,然后打开快门曝光10小时,这意味着天空不是漆黑一片,而是在照片空白处布满星星的轨迹。 这么长时间的曝光只能在新月的时候尝试,以避免曝光过度,同时使天空和星星的轨迹保持很好的反差。光圈设定在f/5.6-f/2.8之间效果最好,前景的照明则根据选择的光圈来计算。
 
 用光技巧
  对于树、小石头这类被摄体,用电子闪光灯照明很有效,而照亮大的被摄体则需要12伏、100W的手持照明设备,靠一个便携式、完全密封的摩托车用电池供电,这样,闪光可以逐渐照亮被摄体,整个过程可以自行掌握,从1分钟到1小时都可以。
  使用电子闪光灯时,我不是把闪光灯装在相机上,因为这样太黑了,我围绕着被摄物体采用1到2次闪光,从不同角度勾勒出被摄体的轮廓。通常把被摄体的一面作为重要部分,运用较多的光照明。这样拍出的被摄体具有立体感,而不会因为从相机位置打闪光而造成的平淡效果。
  当你进行闪光时,你可以藏在树、岩石或其它物体后面。这是确保你的身影不会出现在镜头之中的最可靠的办法。要在白天支好相机,找出你想要照亮的被摄体的位置,用石块、棍子或其它明显的东西作标记,并确定在每一位置需要打光的次数。
  一般情况下,闪光灯的指数都是根据室内条件设计的,在室外并不准确。在户外,我通常把光圈开大1 1/2级,弥补因为没有墙壁、天花板的反光造成的损失,而且像石头建筑物这样的被摄体通常光线都比较暗。
  当你想在晚上给树打闪光时,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必须在几乎没有风的晚上才可以用闪光灯,否则树叶和树枝位置在每一次闪光中都会略有变动。为了完全照亮整个
树冠,还需要一些额外的闪光,以一棵小树为例:从左边对准树干闪光(焦距设在50毫米),对准树冠闪光2次(焦距设在85毫米),从右边对准树干闪光2次(50毫米),对准树冠闪光3次(85毫米)。
  
问题
  露水和雾实在是麻烦事,可是在有些地方它们并不常见,我发现它们大体上可以预见并可以避免。万一有露水的话,用薄塑料袋将相机罩起来是个办法,要是露水凝在镜头上,影像则会逐渐消失。
  对于夜景摄影来说,选择半干旱地区比较适合。你能很容易找到合适的拍摄点,在那里支好相机待天黑后拍摄。
  假如你准备用长时间曝光拍摄星迹,洁净的空气是首要的条件。找一块远离尘土、雾和城市灯光造成各种污染的地方,寻找一处真正没有飞机经过的天空。假如在曝光过程中有飞机经过相机视场,将会在底片上产生一条令人沮丧的线条。卫星和陨星也可能会在照片中产生光纹。对于陨星你毫无办法,而在晚上天很黑时再等上一两个小时,卫星倒可以避免。   要是人们不知道你在干什么,于是就有人可能会拿着手电好奇地在你的相机前面转来转去。这样会给你的拍摄带来麻烦,对此,你要有所防备。   

起初你可能认为倒易律失效是个问题,其实不然,你通常可以根据在同样条件下你曾使用过的光照情况来拍摄。记得前面我提过要准备那个笔记本吗?
  
最后的提示
  天亮时就支好相机,到晚上拍摄时就比较容易构图。假如你的三脚架不够结实,试试下面的建议:在支架中心下坠一些重的东西(如石头或沙袋),在三脚架的支脚处压些石头或用帐蓬钉固定支脚。
  在摄影包里装一些橡皮筋,可以在曝光过程中把相机背带、快门线绑到三脚架上,以免它们在风中飘荡。   不要忘了取下镜头盖。对于使用单镜头反光相机的人来说,这听起来很奇怪,但原因很简单:通常在仍有光线时我们就支好相机,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确保水平,取景构图,待一切都到位之后,合上镜头盖,等待天黑。天黑时我们开始拍摄,因为这时光线太暗根本无法观察取景,所以我们也不会再去取景,那么你很有可能会忘了摘下镜头盖。这就是你必须养成在开始曝光之前取下镜头盖的习惯的原因。
  一旦你在日落后开始拍照,你很快会有其它的拍摄主意,那么最后,我希望你能通过实现这些想法获得更多的快乐,拍到更有趣的照片。


有的数码相机甚至还具备慢速同步闪光。那么这些功能模式区别何在?在实际拍摄时又有哪些要点与相关应用技巧呢?
  拍完就能看到拍摄效果是数码摄影比传统胶卷相机方便的地方,可是数码相机的CCD能够表现的亮度范围却相当有限。在环境光线反差很大的场景中拍摄(例如逆光拍摄人像),不管是针对亮部曝光还是针对暗部曝光,总是会丢失部分影像细节。如果用闪光灯对被摄主体适当补光,画面反差就会大大减弱,拍出的照片细节就会清晰。

☆ ☆ ☆ ☆ ☆ ☆ ☆
  在一般拍摄环境中,闪光灯的主要作用是照亮场景,使相机获得正确的曝光。目前多数数码相机有自动闪光选项,尤其是傻瓜型数码相机,在不做任何设定时都会默认为自动闪光模式,拍摄时会自动判断拍摄场景的光线是否充足。如果拍摄时环境昏暗,数码相机就会自动打开闪光灯进行闪光以弥补光线的不足,从而拍摄出光线均匀的图像(图1)。 624592973338121748.jpg
图1
  在晴空环境下拍摄反差很大的雪景,一般拍摄方式常常会使白色的积雪变得毫无质感。其原因在于数码相机和传统相机的“程序自动曝光”一样,平均光线值均为18%中灰度色调,而在这个值之外的环境光线就不能正确表达出来。尽管数码相机可以自动调整画面的亮度,但数码相机不如人眼那么敏锐,当拍摄雪景等白色较多的对象时,数码相机会错误地判断出“光线过强”,并自动拍摄出色调较暗的照片。有鉴于此,辅以适当的闪光灯补光就能拍出很好的白色积雪质感(图2)。
  在阴天的冰雪环境下拍摄,如果画面的大部分是明亮的积雪,场景亮度反差会更强烈,若直接使用全自动模式进行拍摄,整个照片会显得比较灰暗。由于积雪对阳光的反射,人物面部会出现强烈的逆光效果,这时必须采用强制使用闪光灯拍摄,才能够拍摄到清晰的人物面部细节。经验丰富的摄影爱好者还可以利用相机曝光补偿功能并辅助闪光灯拍摄,这样所拍照片会更容易突出人物丰富的表情。
2752825272247387751.jpg 图2
  闪光灯虽然方便了拍摄,但有时使用起来效果却不太好,这主要是因为闪光强烈而范围有限。如果拍摄距离过远会造成闪光不足;拍摄距离过近有时会出现闪光过强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距离是指闪光灯和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而不是相机和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要改善拍摄效果,很多时候需要控制闪光的强度,不少数码相机都有闪光补偿功能或可设定闪光灯强弱功能,灵活掌握这些功能会使拍摄更加自如。<>
※ ※ ※ ※ ※ ※

想学习下闪光灯的运用,光TTL就要把我搞晕了。但基本明白了,曝光控制是事前控制,闪光控制是事后控制。
这似乎多少解开了我的一个困惑:在P模式下开闪光灯,对较暗主体测光时,曝光补偿失灵,即无论我增减,总是固定在一个值上,如60/4.5。因为此时,测光的结果肯定是需要更多的曝光,而相机把EV固定在一个值上,剩下的缺口都是由闪光灯自动调节补偿。无论怎样曝光补偿,主体最终都只能是一个“标准”曝光。
因此,使用TTL的基本原则:通过EV控制背景,通过闪光补偿控制主体:
1、在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曝光补偿对于主体是无效的;因为闪光灯会根据主体的亮度,自动调节闪光输出,最终将主体亮度补偿到标准值。
2、此时,如果增减EV,其意义仅在于调节背景的亮度。
3、除非故意要得到偏亮或偏暗调子的主体,否则一般不要增减闪光输出;闪光补偿的作用,仅是为了得到偏亮或偏暗的主体的效果。
查了下D50的说明书,关于TTL的:
“当CPU镜头和内置闪光灯……一起使用时,相机支持以下几种闪光控制类型:
“针对DSLR的i-TTL均衡补充闪光:调整闪光输出,以达到主要拍摄对象和背景之间的自然平衡。
”针对DSLR的标准i-TTL闪光:只针对主要拍摄对象调整闪光输出;而不考虑背景亮度。在强调主要拍摄对象而忽略背景细节的拍摄中,或者使用曝光补偿时,建议使用本选项。
“标准i-TTL闪光控制可用于以下两种情况:选择了点测光,或在使用内置闪光灯的情况下选择了曝光模式M。针对DSLR的i-TTL均衡补充闪光用于除此以外的其它情况。”
说明书的翻译似乎很糟糕。看了下相机菜单中,并无闪光灯“标准TTL”和“均衡TTL”的选项。因此可能是说,只要使用了点测光或者M模式,闪光就是标准TTL。否则就是均衡TTL。
最困惑的问题:“主要拍摄对象”是怎么定义的?最近主体?还是当前对焦点上的物体?
一、考虑下逆光人像的闪光灯补光:
1、使用点测光
对背景测光,锁定曝光。由于曝光量小,背景可以有细节。然后对拍摄对象对焦、拍摄。闪光灯对主体进行补偿,通过TTL控制使主体得到标准曝光。
1) 这个思路就是,背景的曝光我来控制,人像的曝光由TTL来控制。由于TTL是事后控制、自动调节,所以对背景的曝光量的控制不会影响到主体。
2) 要锁定曝光,当然可以用M模式,也可以用P、A、S模式加“曝光锁定”键,但应通过菜单设置使得该键只锁曝光不锁对焦。
掌握了以上的思路其实就够了,以下只是小窍门:
1) 如果背景光线较强,可以用快门优先,直接将速度设到最大同步速度,如1/500,然后再对背景测光。
2)如果背景光线不算太强,可以用光圈优先,从容控制景深。
3) 如果希望背景(比如天空)比18灰偏亮一点,可以增加曝光,不会影响主体。
2、使用矩阵或中央重点测光
此时闪光灯是“均衡补充”的状态(在不用M模式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是自动调节达到主体和背景的平衡,具体机制不详。似乎就是直接对主体对焦拍摄,曝光补偿的影响不详。用矩阵均衡试拍了一下,似乎主体偏暗。由此猜测:
1) 当TTL发现总体亮度达标时,就关闭了闪光灯;而此时主体亮度仍然未达标。
2) 背景的亮度,由于矩阵的平衡计算,所以容易过曝。
3) 综合而言,闪光输出的强度,要受背景光的影响。闪光的效果削弱,相对较为接近本来的环境光的效果。
4) 如进行曝光补偿,对较暗的主体基本无效,只对背景有效,因为TTL仍然是按照总体达标来关闭闪光灯的。
5) 也就是说,正曝光补偿削弱闪光的效果,接近自然光;负曝光补偿强化闪光的效果,避免背景过亮。
以上关于矩阵平衡时曝光补偿的效果,尚有待验证。
二、夜景人像
似乎相对简单,主体的亮度交给TTL,致要根据背景确定合适的EV就可以了。最简单的大概就用“慢速同步”就是。
三、侧逆光
情况似乎要复杂些,以后再慢慢学。无忌的说法是:按照高光部分测光值为基础来进行闪光补偿,至于补偿多少,需要根据高光与暗部的差别而定。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推演,如有大虾看到错误之处,肯请指正。
继续学习:
在光圈优先曝光模式下的闪光补偿作用图示
http://www.xitek.com/info/showarticle.php?page=1&id=1076
逆光下用闪光灯补光的困惑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389170
如何使用闪灯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418698
http://www.planetneil.com/faq/flash-techniques.html

2806586992799130282.jpg
我個人的方法是: M 模式拍攝,縮光圈,TTL 閃光燈補光。

1. 先用 M 模式來拍一張沒有人物的逆光風景照片。
例如: 新竹港南風景區海邊,2007/9/1 下午 3:44, 波光鱗鱗的海水。
光圈快門決定背景亮度,為了下一張的逆光補光,
一般來說快門設定在 1/60~1/200,光圈在 f11~f16 之間。




大神点评1

古月风云 2012-7-26 11:58:04 显示全部楼层
越看越迷糊 {:soso_e12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客服热线:0771-4871646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