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秦始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万里长城,稍深入一点儿的话,就是统一全国交通的公路——驰道,再深入一点儿的话,便是祸国殃民的阿房宫和穷奢极侈的始皇陵。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修建了一个造福中国后人的伟大工程,那就是号称“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的“秦凿渠”,今人通称灵渠。
(灵渠游览区正门)
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素有“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它于公元前214年凿成通航,距今已有2227年的历史了,现在仍然发挥着它的灌溉功效。
(进入正门后看到的国家风景名胜标志)
灵渠全长30公里,它把湘江和漓江的上游连在一起,贯通了中国的南北水系,使原本荒蛮的“南越”和中原成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地理交通上的贡献。
从桂林市汽车总站坐上长途公交车向北行驶,大约两个小时的路程就到了兴安县城。兴安是个古县,现在虽然看不出它的古貌,但古诗中一直有它的影子。记得清代才子袁枚有诗云:“船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到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这一歌颂漓江景色的小作,虽然不少人诋其诗中重复的字太多,但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景色跃然纸上,一直得到老百姓的喜欢。直到今天,每一个到桂林旅游泛舟漓江的人,都会听到导游向他们朗诵这首诗。看来,不光是官僚的政绩工程,就是文人的诗作,也是贴近老百姓贴近生活的东西,才会永远地流传下去。像最近网上疯传的某地新建了一个欢乐园,里面塑造了一尊欢乐佛的坐像,竟然塑成了投资老板的大背头面容,不几天就在网友的嘲笑下被扒掉,从而成为让人们茶余饭后做为谈资的既无知又愚蠢的笑柄。
(兴安县城内仿古一条街头的五马坊,由此走进游览区的西入口)
目前,作为旅游景点的灵渠,只是兴安县城东南三公里的那一段,但就是这一段,却是灵渠的精华所在。它是渠首的部分,即湘江上游海洋河分水的部分——铧嘴。在这里我建议,游灵渠最好从铧嘴开始。
(这就是陡门,号称天下第一陡)
灵渠的主要工程是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说起原理好像挺费劲儿,但是到过都江堰的人一看,就会明白灵渠的修建原理和它十分相似。
我站在陡门处,眼前看到的是一片宽阔的水域,那便是铧嘴了。其原理是,在海洋河中用石头筑成“人”字形的石坝,其形状有点像犁地的铧头,人字的左一撇是北渠,让部分河水流向湘江;人字的右一撇是南渠,让另一部分河水流向漓江上游的大溶河。人字形的最上端,就像都江堰的鱼嘴一样伸入海洋河中间,实现三七分水,即三分水入漓,七分水入湘。而区别只是,都江堰是二八分水、四六分沙。只是灵渠中的人字形右撇筑得很低,当海洋河水涨潮时,高出堤坝的水就会从坝顶溢出流入海洋河故道,使灵渠始终保持正常水位平稳而不泛滥。
人字形的右撇最末端就是陡门,实际上它是南渠渠首上的一座桥。当渠里的船只一过陡门,就说明,这船驶入了漓江。
(铧嘴,人字形的右撇,水流向南渠而入漓江)
(从南渠首处看铧嘴)
我顺着陡门下的南渠慢慢走着,渠边的竹树茂盛,不时看到古树的身影。秋天的树叶无声无息地一片片落下,悠悠地漂在清澈的渠水水面向下游流淌,就像时光悄悄地逝去。
走出约几百米的地方,在渠北岸出现一座古屋,临水处是一个码头,上书五个字:四贤祠码头。“四贤”是谁?它立刻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进了四贤祠院内。
(四贤祠码头)
(四贤祠正门)
(呈贤祠里的四贤像)
造型古朴的四贤祠里有一栋房子,进去一看,房内立着四尊石像,从左往右依次是:秦监御史 禄、汉伏波将军马援、唐桂管观察使李渤、防御使鱼孟威。这其中,史禄是奉秦始皇的命令去开凿灵渠的指挥者。据史书记载,史禄带领10万民夫,历时五年才凿通了灵渠。这在当时没有挖掘机和运输车的年代,全靠人工开凿,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而正是在灵渠通航的公元前214年,秦朝的大军用它来运送军队粮草,从而统一了岭南各地。
关于马援,有句“马革裹尸”的典故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今越南,当时还是中国的附属国)反,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率领10万大军南下征伐。第二年大破叛敌,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随后,马援又追叛军至禁溪,并依次击败之,其众离散。次年正月,斩杀叛乱头目徵侧、徵贰,传首洛阳。
马援南征,所需军用物资相当庞大,这在交通不便的岭南地区,运送军需物资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灵渠,也就成了这支大军最理想的后勤补给线的关键之处。为了这条水道更加畅通,马援派人对灵渠进行了进一步的疏浚和加固,因此,在灵渠,就留下了关于马援的记载。
至于唐朝的李渤和鱼孟威二人,也是疏浚灵渠的有功之人。
看到祠堂的面目有些新,我的心情有点儿不爽,以为还是常见的那种为吸引游客新造的冒牌景点。可是,当我看到一块记事的石碑时才知道,四贤祠在七八百年前的元代就有了,明清时期经过多次维修和重修,最后一次大修是1981年。
关于古建筑的维修和重建,历来争论不断,主要有三种情况:
一是多数人主张保持原样,不能保持原样宁可不修。如岳阳楼,它是严格按照清代原样重修的,大小高矮,甚至连楼上的木瓦砖石都是比照原样加工的。记得1985年去岳阳楼时,还看到了游览区内展览室里原楼图片及拆下来的原木、瓦、砖、石等物件,而2011年去的时候,我看到,这个展室竟然没有了,反倒新添了一个所谓的小乔墓景点,不用问,这是臆造出来的东西,真是大煞风景。
二是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即按比例放大。如黄鹤楼,它是按照历史图片,是在清代三层木楼其础上,取其飞檐斗拱的风格重修的,现在为钢筋混凝土建筑,高达十层。它是1988年向游人开放的,虽然移过百十米的位置让人诟病过,但风格还有,而且也慢慢火了起来;
三是完全没有原来的风格,只是一个根据史书记载过有过这么一个景点就大兴土木起来,这种做法是最让人讨厌的了,如山东济南遥墙镇四风闸村的稼轩故里。它只是凭着史书上说的辛弃疾出生在山东历城四风闸村,1998年,当地有关部门就在村子的西头大兴土木,修了一个占地28亩三进院落的大园子,并且其建筑一点宋代的影子都没有。2010年10月,我去看的时候,因为游人少得可怜,后面的两进院落里长满了荒草。
徘徊在四贤祠的小院子里,向四周望去,古木森森,院墙黑瓦复脊,白壁平直简约,带有某种先秦特点,让人恍如隔世。突然看到一株古柏耸立墙边,还围起了护栏,便知道它一定不是凡品。近前一看果然大吃一惊,树下的根部竟然含着一块横着的石碑!一个牌子上写着“古树吞碑”四个字。细看一下说明文字,才知道,这株古柏是唐代的生灵,树龄差不多有千年了。而古柏所吞的大碑,却是清代乾隆年间的物件,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现在,古树还以每三年一公分的速度在吞吃着大碑,说不上有一天石碑就会让大树吃掉。
(古树吞碑奇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