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被上帝青睐的地方。上帝赐予它神奇壮丽天下独绝的美景。于是它拥有世界上发育最典型的喀斯特高峰丛深洼地貌景观。
这又是一个被魔鬼诅咒的地方。魔鬼偷走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和土。因此多少年来它一直是贫困山区的代名词。
七百弄位于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西北部。弄者,四周高峰环绕的深洼地也。在七百弄地区251平方公里内,有海拔800---1000米的山峰5000多座,千姿百态的深洼地1300多个(当地瑶语称之为“弄”)。该地区的洼地是世上最陡最深最大的,斗淋和坡立谷地也是世所罕见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壮观典型震慑人心。放眼望去,重峦迭嶂,气势磅礴;山岩嶙峋,崎岖突兀;千峰竞秀,形态各异,拟人状物,如鬼斧神工。瑶族第二大支系布努瑶世代居住于此,324个原始古朴的瑶寨分布点缀于洼地底部。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土归流,官府在该地区设团总局,局以下设七个村团,每个村团下辖100多个弄,故得名“七百弄”。
因为它天下独秀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国内外著名的地质专家洞穴专家来了一拨又一拨。地质专家们惊叹它“塑造了一个形态优美,类型复杂的热带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记录了全球变化以及生物、人类和社会演变的史实,是集自然美学观赏价值和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于一身的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大宝贵遗产。” 长期以来由于交通闭塞,七百弄的风光鲜为人知,倒是因为它的极度贫穷惊动了各级政府要员甚至联合国,一拨又一拨的扶贫工作组和志愿者的到来,才使它的美丽景色逐渐为外界所了解。 七百弄贫困的根源在于极度的缺土缺水。有人调侃说,七百弄“金木水火土”五行具缺,唯独不缺石头。喀斯特地貌的特点是石多土少。因为缺土缺水,山上连灌木都难以生长,满山遍野生长的都是些面黄饥瘦的杂草。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长期在石头缝隙间“抠”土种庄稼。说是庄稼,未免用词范围过大,其实这里能且仅能种玉米。严格说起来,七百弄并不是没有水。该地区每年的降雨量都超过1500毫米,降雨要是能存起来,足可以打造第二个桂林。但在这片25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300多个洼地也就是1300多个“漏斗”。洼地里最低的地方有漏斗眼,不管多大的雨水,都可“喝光”。七百弄没有一条河,没有一口井,吃水用水全靠老天爷。长时间不下雨,玉米会干旱失收;雨水一来,陡坡上的玉米被冲刷,经常成片倒伏,连下一个月雨,很多弄里就颗粒无收。因此,无论瑶民如何的艰苦劳作省吃俭用,一年里仍然常常有4个月以上的缺粮期.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到此考察后,给出了七百弄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结论。1997年,时任总理的朱镕基曾风尘仆仆深入山弄,面对瑶民穷得触目惊心的现实,一把热泪潸然而下。从此之后,异地安置、凿山开路、修建水柜、送资金送技术,轰轰烈烈的扶贫工作在七百弄开展起来了。十年过去了,当地瑶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离脱贫致富目标仍然相距甚远. 第一次听到七百弄后, 我就想去看看.2010年十月在南宁租车出发,从大化县穿过七百弄到东兰县,在七百弄镇住了两晚.可能是因为政府重点在此扶贫,这条在地图和GPS上看不到的路, 穿越在最陡最深洼地和重峦迭嶂山岩嶙峋的奇峰间,是我所走过的最好最漂亮的乡村道路.由于当地很落后贫瘠,七百弄到东兰县的路上几乎看不到有汽车走. 七百弄镇唯一可住宿的是农具店老板家附带开的两间房.在当地的三天没有遇见一个旅游人,村民也完全没有旅游服务的意识.
(转自蚂蜂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