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活动昨日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举行

来源: 江南 2012-6-11 00:46:1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昨日是“文化遗产日”,广西举行系列民俗展演展示传承成果

53701339279353625.jpg


隆重的拜师仪式。

8911339279353625.jpg

  “外婆的背带”勾起很多市民童年的回忆。


  彩龙、炮龙、芭蕉龙翻飞,铜鼓、会鼓、岳鼓齐擂。6月9日,广西民族博物馆人头攒动犹如乡村庙会,大批市民游客有幸目睹了8种不同形态的广西舞龙和4种民间鼓乐表演。当天是我国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广西以大型民俗展演《龙吟鼓韵》展示八桂民俗文化传承的旺盛生命力。
  
  八龙舞四季
  在隆重的“点睛”仪式后,8龙正式“出海”。展演分为春夏秋冬4个篇章。首先出场的是春节庙会里盛行的两条彩龙——由南宁海员龙狮团带来的金龙出海和双龙戏珠。这是南宁市最早成立的龙狮团,他们的彩龙金鳞红鳍,肚皮上有七彩条纹,舞起来光鲜喜庆。
  另一旁,贺州水口乡的艺人骑着一白一红的“麒麟马”,提宫灯撑伞盖,边舞边唱“脚踏莲花步步红,家家户户满堂红”。麒麟马是贺州民间的新春贺年表演,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二演到二月初二。
  “夏”篇出现的是两条香火龙。第一条来自南宁市良庆区缸瓦村,全身以竹篾为骨架,插满红色香束而成,点燃后舞起来星星点点,香烟缭绕,好似神龙腾云驾雾。香火龙原为当地制陶的“火龙窑”点火前奏庆典,如今已成为民间祈福的舞蹈。
  第二条香火龙全身披满芭蕉叶,连“龙珠”也用芭蕉花插满香束制成,舞起来叶片飞动,活灵活现。芭蕉龙来自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源自师公舞,距今有300多年历史。这支舞龙队清一色是女性,她们身披蕉叶,动作优美。
  “秋”篇出现三条稻草龙争霸。宜州草龙,用十几米长的红绸为龙筋,龙身似草棚般展开;罗城仫佬族草龙,龙身用稻草捆扎,密实如粽子,龙口中的红色长舌还会不停摇动似喷火;龙胜草龙,堪称精美工艺品,用藤、竹、糯米禾秆织成每一片细小龙鳞,连缀而成。稻草龙用夏收的物产制作而成,用来祈求五谷丰登更有“灵气”,显示出传统文化内涵和民间智慧。
  “冬”篇先上场的是临桂两江镇的板凳龙。三条腿的长凳上扎着一条五彩小龙,3个孩子各持一条凳腿,在凳下钻来钻去玩游戏。两边还有其他孩子持着纸糊的鱼虾蟹灯笼“护驾”,天真烂漫。据说,板凳龙是清代两江镇的才女“麻婆子”为迎接出嫁的姐姐正月回门而设计的儿童游戏,流传至今,深受孩童喜爱。
  最后压轴的是宾阳炮龙,鞭炮在龙身上炸出满身闪光,观众爆发出一阵阵叫好声。
  
  四鼓聚豪气
  当天镇场的4种大鼓,让观众大开眼界。
  马山壮族会鼓,鼓壳是用两人合抱的巨木挖空制成,两头盖着整张生牛皮,牛毛还散发出浓烈的新鲜气味。鼓手要站在高凳上才能碰到鼓面。擂响这么雄壮的大鼓的竟是几名女鼓手,她们激情四射的动作和狂欢般的鼓点引来许多摄影镜头。
  灵山烟墩大鼓,竟比马山会鼓还要高!鼓面直径达1.3米,鼓高2米,上宽下窄,整个鼓体不用一根铁钉,工艺独特。鼓手站在高台上擂响,各面鼓还分高音、中音和低音。烟墩大鼓是历史古远的广西的优秀传统乐器,曾用于驱鬼辟邪、驱赶野兽、传递敌情、祭祖祭神。
  最欢乐的要数南宁岳鼓。岳鼓是壮语,两头鼓面宽,鼓身中间细,为师公戏的一种乐器。几十名女鼓手把岳鼓挂在腰间,敲击鼓面和鼓身上的小锣,边演奏边舞蹈,悦耳动听。岳鼓近年来在南宁的企业开张、重大庆典中常见,增添热烈气氛。
  最后出场的是瑶族铜鼓。来自田林的瑶族铜鼓舞最具艺术性,健壮的鼓手们越舞越快,越敲越欢,充满了阳刚之美。
  
  拜师表传承
  当天举行的薪火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拜师大会也十分“古典”。6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杨似玉、侗族大歌——吴光祖、桂剧——秦彩霞、壮剧——闭克坚、壮族歌圩——刘正城、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李人帡;3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布洛陀——黄达佳、彩调剧——周瑾、刘三姐歌谣——黄月香;以及壮族八音南宁市代表性传承人黄才定,共10位大师上场坐定。10名弟子在见证人见证下,向师父行叩拜大礼,奉上拜师帖。
  徒弟刘贵三在帖上恭敬写道:本人刘贵三,甘拜在刘正城先生门下为徒,或蒙不弃,得承薪传。承蒙先生允纳门下,愿执弟子之礼,谨尊师教,团结同道,刻苦钻研,传承薪火文脉,弘扬民族文化!谨据此字,以昭郑重。诚具名帖,躬行拜师大礼!
  刘正城在帖上郑重签字:同意你为入室弟子。刘贵三敬茶,扶师父下场入座。
  
  锦绣传情意
  现场举行的《外婆的背带——民族女红技艺展示》,请来多位广西各族刺绣大师展示精湛手工。背带也叫背扇,古代称襁,是背负婴儿所用的布兜。广西许多孩子都是睡在背带中长大的,外婆精心制作的绣花背带传给妈妈,妈妈又留给女儿,女儿再用它来背自己的孩子,代代相传。各族背带各有特色:水族的用马尾毛绣蝴蝶,壮族则是“花鸟虫鱼铺满天”,还有侗族的剪纸绣、瑶族的挑花绣、苗族的纳绣等。
  这些展示的背带勾起了许多观众童年的美好回忆。“我想起我的外婆,用背带背我去赶圩。现在外婆过世好多年,背带我还留着。”一名女观众抚摸着精美的刺绣背带,红了眼圈。许多观众纷纷留下刺绣大师们的地址电话,想为孩子订制传统的绣花背带。
  当天还有壮族织锦创意产品展示、彩调唱腔比赛等精彩活动。今年的文化遗产日由自治区文化厅联合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会议成员单位和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共同主办,围绕“活态传承,重在落实”的主题,展示了广西民俗活态传承的丰富成果。

《南国早报》   2012-06-10          ■ 本报记者 甘宁/文 农如松/图



变焦基本靠走,对焦基本靠扭,遮光基本靠手,虚化基本靠抖,测光基本靠瞅,防抖基本靠肘,除尘基本靠口,镜头基本很狗,构图基本没有,大师基本不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客服热线:4000-666-000

周一至周五 10:00-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