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产生于11—13世纪(宋元时期),经过14—16世纪(明代的早、中期)的发展,至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达到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而这一过程又与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迁密切相关,福建尤为明显。
土楼在建筑形式上,也经历了从土堡(寨)到土楼的发展过程:生土夯筑的长城、民居—生土夯筑的土堡(寨)—堡(寨)宅合一的早期土楼—无石基土楼—成熟的土楼。
土楼的产生与中原居民大南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西晋永嘉年间(307—312年),由于北方连年战乱,又出现罕见的大旱和蝗灾,中原居民大量举族南迁,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带来中原先进的文化,福建开始显现新的生机。唐宗章二年(669年),唐高宗为了巩固对福建的统治,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中原府兵入闽,驻扎福建南部的漳州等地。唐末(7—8世纪),中原人民为避战乱,又一次大规模地南迁,其中很大一部分到了福建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北部的建州等地。上述进入福建东南部漳州、泉州等地区的中原汉人,在与原住民的相互融合、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闽南话为代表的福佬民系,并通过随后不断向海外迁徙,形成了主要分布东南亚各国数以千万计的闽南华侨群体。
|